第八十二章、论坛会上的三个问题
第八十二章、论坛会上的三个问题
市里召开大型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论坛会。来自各地的乡村代表,民营企业,当然还有大学生代表和扶贫办、文旅局、发改委的政府官员,会议大厅里坐满了人,共同探讨着怎么才能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生机。
市发改委李主任面前摆满了话筒,当然也有红泥井村的网红雨丝的摄像机,这么大的场合怎么能不去显摆一下呢?李主任看了一眼台下:“请大家安静,今天,我们聚集在这里,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——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人们对于红泥井村的质疑。
一、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到底能不能在广大的农村推广?
二、民营企业入股农村集团公司,高管的收入是否真的过高?
三、农村养老院免费入住又能坚持多久?”
话音还没有落,台下像开了锅……
林风石一个在外打工多年的农民工,作为归乡筑梦的代表人物,他站在台上,面对着台下那么多的人,用企盼的目光看着他,手心里直冒冷汗:“我,一个普通的农民工。今天在这里,不仅代表我自己,更代表那些和我一样,怀揣着归乡筑梦的农民工兄弟们。”
他说:“一个在他乡打工的农民工,回乡创业是想在自家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。虽然有困难,成绩也有。最主要的是,自己赶上了好时代。”
林风石说“打工人在外地遭人白眼,那就是城乡差别。虽然我们不比谁差,但是农村人天生的自卑,让我们抬不起头。”这些戳心的好像说到了大家的心里——掌声一片。
他说:“关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,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与融合。我们不能仅依赖自然风光,要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,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。同时,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,实现城乡结合,就像我们把城里的大酒店和村里的民宿链接在一起。”
“农民成为产业工人,是农民的愿望。当然,要实现这个愿望这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我们相信随着农村振兴的不断发展,会实现的。”
简珍今天特意换了一身只有城里人才穿的衣服,她微笑着,满满的自信。人们窃窃私语:“这么漂亮的大学生哪来的勇气到农村去?她的父母舍得吗?”“你没看见吗?晒得跟农村人差不多一样啦。”“真让人心痛……”
简珍说:“过去我们城里人,拿着望远镜看故乡,人们管她叫乡愁。现在我们回乡创业,努力缩小城乡差别,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是下一代要取消城乡差别,让农村人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。有人说,大学生回农村种地是大材小用,可她的感觉,农村需要大学生。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,有她们施展才能的空间。”
“我是一名学法律的大学生。关于农村养老院免费入住,是村里关爱农村老人的重要举措。然而,要使她长期坚持下去,需要解决资金来源。当然,目前红泥井村有能力维持下去。”
“要想在所有的农村实现免费入驻养老院,还得通过政府补贴、社会捐赠和引入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。当然也可以用老人的土地做抵押入驻。不管用什么办法,我们的初心只是让农村的老人能够在这里安享晚年。”
“我还想说,农村需要法律,虽然在乡镇有司法局派出的司法所,可那远远不够。尤其是现代农民,他们的法律意识更强烈。网上交易,平台纠纷,难道这些不需要法律专业人士来解决吗?大学生回乡,不是大材小用,而是找到了用武之地!”
简珍讲了自己和沈中律的爱情故事,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新理念,想通过自己学的专业为农村振兴做自己该做的事……
村支书张正说:“我代表我们村,和大家共同探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……我亲眼见证了大学生回归筑梦的路程。在这群年轻人身上,人们看到了希望。”他详细介绍了红泥井村的现状和将来的规划,台下掌声不断。那是对回乡筑梦的认可。
支书张正满脸诚恳地说:“我们村现在有几项工作需要政策支持。首先,在我们村管辖范围内,发现了储藏丰富的矿产,要修铁路,能不能多修一公里?好让附近农村的农产品就近运出去,让他们省下花费在物流公司的钱,一公里的铁路就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。”
红泥井村,一到冬天,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黑烟,那袅袅炊烟本是生活气息的象征,可如今却成了村支书张正的心头病。排放超标的问题日益严重,环保的压力如一座大山压在他肩上。
村两委会议上,大家气氛凝重。张正皱着眉头说:“咱们这烧煤烧牛粪的,污染太大了,得想个一劳永逸办法。”
有人提议修建一条供暖管道与市里的热力网连接,这个想法一提出,大家都陷入了沉思。修建120公里供暖管道,还得三级加压,这投资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而且当地人烧煤是多年的习惯,一冬天两吨碳就够了,有的人家烧牛粪更省钱,要让大家接受新的供暖方式。倒是小事,有人说:“修管网花钱,暖气管道入网还要花钱,这些都不算,老百姓怎么能接受比烧煤贵一半的暖气费呢?
支书张正说“农村冬季取暖是个大问题。我们一开始想:“修建一条供暖管道,同时把自来水接到村民家里,当然还有纯净水管道。这些项目不仅关乎村民的生活质量,更关系到乡村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。但这些项目需要巨大的投资,就当下红泥井村的收入情况,还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来做投资。当然我们也不能伸手朝政府要。”
张正为了这事儿愁得觉都睡不好。一天,他在手机上看到自治区一则关于颗粒燃料的新闻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。这颗粒燃料好像是个不错的替代产品啊!
很快,村集团公司股东大会召开了。张正兴奋地说:“玉米秸秆做燃烧颗粒,是将玉米秸秆粉碎,揉丝,自然晒干在高温高压下压缩成型的新型燃料。碳排放比煤炭降低70%,燃烧的灰渣那就是草木灰,直接撒到大田里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。还可以辐射周边的村庄,用玉米秸秆换取我们的燃料颗粒,这样我们村又多了一个产业。”
“大家看,这颗粒燃料说不定能解决咱们的污染问题。咱们要自己生产,既环保又能带动村里经济。”
台下的人议论纷纷……
